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深金优配
学到了。
作为一名内分泌科助理,我经常听到患者咨询关于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的问题,尤其是唑来膦酸和地舒单抗这两种常用药物。这两种药物都是骨吸收抑制剂,能够有效降低骨折风险,但它们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方式有所不同。
最近有一位老太太,4年前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后一直使用地舒单抗治疗,目前她感觉腰酸腿疼的症状明显缓解,腰椎T值也提升到了-2.0。她想停用地舒单抗,改用钙片和维生素D来维持骨密度。虽然钙和维生素D是骨质疏松治疗的基础补充剂,但仅靠它们是无法替代地舒单抗的治疗效果的;而且停用地舒单抗之后骨折风险增加,需序贯双膦酸盐维持疗效。
根据欧洲组织学会(ECTS)和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(IOF)的最新建议,对于长期使用地舒单抗治疗骨质疏松的患者,停药后应采取更密集的后续治疗措施。停用地舒单抗后,破骨细胞活性可能会出现反弹,导致骨吸收增加,进而使椎体骨折风险显著升高。因此,建议采用双膦酸盐进行序贯治疗,以缓解这种风险。例如:阿仑膦酸钠可在给予最后一剂地舒单抗后6个月开始使用,需持续使用至少1~2年。
在停药后的监测方面,建议每3~6个月检测一次骨转换标志物(如CTX和PINP),同时定期进行骨密度(BMD)检查。如果监测结果显示骨转换标志物持续升高或骨密度显著下降,应考虑重新启动抗骨吸收治疗。
汇总目前经过研究有效的序贯治疗方案
1、双磷酸盐序贯另一种双磷酸盐;
2、口服双磷酸盐序贯地舒单抗;深金优配
3、静脉双磷酸盐序贯地舒单抗;
4、地舒单抗序贯双磷酸盐;
5、特立帕肽序贯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;
6、双重作用药物罗莫佐单抗序贯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。
▌唑来膦酸——每年仅需静脉输液1次
唑来膦酸是一种第三代含氮双膦酸盐类药物,每年仅需静脉输注一次。它通过与骨骼中的羟基磷灰石结合,精准定位到骨重建活跃部位,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,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。其主要作用靶点是破骨细胞中的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,抑制该酶可有效减少骨吸收。此外,唑来膦酸还能显著降低椎体和髋部骨折风险,改善骨密度。
▌地舒单抗——每6个月皮下注射1次
地舒单抗是一种靶向RANKL的单克隆抗体,每6个月皮下注射一次。它通过特异性结合RANKL,阻断其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表面受体RANK的结合,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、功能和存活。这一机制可有效减少骨吸收,增加骨量,改善骨强度。
该选择唑来膦酸还是地舒单抗呢?
58岁的小姐姐在绝经后确诊骨质疏松,骨密度检查提示腰椎T值最低达到-3.2(重度骨质疏松),经常感觉腰背疼痛、双下肢肌肉抽搐,身高较年轻时缩短6厘米,曾因轻微滑倒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。为88ml/min,建议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,每年静脉输注一次。经过3.5年治疗,小姐姐的腰背疼痛明显缓解,腰椎骨密度T值提升到-2.1(骨量减少),之后未再出现脆性骨折。
74岁的小哥哥,同样被确诊为骨质疏松,不仅腰腿疼痛,并且生活质量严重下降。由于患者同时有糖尿病肾病,并且还被医师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,医师建议使用舒单抗注射液,每半年皮下注射一次。治疗3年后,小哥哥的腰椎骨密度增加约8%,在治疗期间,没有出现与药物相关的肾功能恶化情况,同时小哥哥生活谨慎,并无新发骨折,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节奏。
唑来膦酸采用一年一次的静脉输注方式,使用便捷;地舒单抗则通过每半年一次的皮下注射给药,操作简单。在选择这两种药物时,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的年龄、基础疾病、骨密度水平、骨折风险以及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。对于依从性一般且难以频繁前往医院就诊的患者,唑来膦酸的低频次给药方式更具优势;而对于肾功能不全、不适合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患者,地舒单抗则更为安全适用。
医学界内分泌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!
加入我们吧!
本文来源丨有一个药师 责任编辑丨小林
*\"医学界\"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鼎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